学术写作逻辑谬误:Hasty Generalization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8-10 21:36:12

今天讲学术写作逻辑谬误:Hasty Generalization(草率归纳):证据、样本不足(a too-small sample size),使得结论有失偏颇(a conclusion that is not justified logically by objective or sufficient evidence)。

今天讲Hasty Generalization(草率归纳):

证据、样本不足(a too-small sample size),使得结论有失偏颇(a conclusion that is not justified logically by objective or sufficient evidence)。

所以这个逻辑谬误也被叫做an insufficent sample、a biased generalization、jumping to a conclusion、a neglect of qualificiations。

Dicto Simpliciter是过于绝对,只有绝对的规则,无视个体的特殊性,是从整体推导个体

Hasty Generalization则与之相反,根据几个个体的共同特征,就武断推论整体都是这样的特征,概括得太草率

通俗点说,Hasty Generalization就是刻板印象

统计学说,样本越大误差越小。

正常情况下,对14亿中国人做调查问卷,得出的结果,比只对1万人进行的问卷要更准。

现在,各路媒体和自媒体经常都推送一些看似很准确,但其实都有样本问题,很多都是为了标题党


近五成地产中介已买房?

恐怕北上广的地产中介对这个结论深不以为然吧。

所以大家平时在看各种报道时,记得要批判性看待,不要被带节奏哟。

在生活中,除了标题党会犯这种逻辑谬误,还有可能是明知故犯

想得出某个结论,主要调研会给出这个结论的部分对象(甚至是在明知有更多人不属于这个结论的前提下)

标题党和明知故犯,是带有一定目的的对受众进行误导。

但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自己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犯了草率归纳的逻辑错误,而且这种情况在学术写作里还挺常见。

举一个雅思写作的例子。



每天使用social media来与人交通、获取信息是否利大于弊?

有学生在写利处时提到:

社交媒体上信息传播得更快更广,所以能意识到并防患事故和灾害。

各位同学能否看出其中的问题呢?

不排除社交媒体的快捷性的确可能让人们对坏事有所防患。但这真的是使用社交媒体获取信息的主要好处吗?

没有社交媒体的报道,就不prepare了(无论是否use social media,人们都是要对这些事情prepare的)?

所以这个样本有问题。事故、灾难是偶然性事件,仅从这样的特例,是无法推导出prepare accidents or disasters是社交媒体的主要好处的。更何况题目也明确说了是use everyday。

实际上,多数考生是很难自己识别自己是否犯了样本太小、草率归纳的错误。

这里就给大家一个简单、肤浅的小技巧:不要用偶然事件来推导。

自己平时写学术文章时,多思考自己选择的样本是否容量不充足。

功夫在平时,只要平时有意识地针对性练习,久而久之,定能对这种逻辑谬误敏感起来。如此,不仅考试能写出逻辑严谨的应试作文,其他学术英文也会更有说服力。

英语老师GQY

声明:本文发布在【达文学术英语】,转载此文请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文章来源【达文学术英语】及本页链接。文章链接:https://www.dawen.ink/news/view/1224

相关新闻